施一公獲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 系首位獲獎中國學者
2014-04-07 23:06 來源:http://m.sustainablelifeonearth.com/ 閱讀: 次清華新聞網(wǎng)4月1日電(記者 顧淑霞)北京時間3月31日晚11點,當?shù)貢r間下午5點,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的瑞典皇家科學院年會的頒獎典禮上,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榮獲2014年愛明諾夫獎(Gregori Aminoff Prize)。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為施一公頒獎,獎勵他過去15年運用X-射線晶體學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做出的杰出貢獻。施一公教授成為愛明諾夫獎自1979年設立35年以來的第46位得主,同時也是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
圖為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右二)為施一公(左一)頒獎。記者 陳鵬翔 攝
古色古香的斯德歌爾摩音樂廳,伴隨著悠揚的音樂,瑞典皇家科學院院院長Barbara Cannon女士宣布頒獎儀式開始。在莊嚴而又熱烈的氛圍中,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諾貝爾基金會副主席Staffan Normark院士宣布:瑞典皇家科學院最重要的國際性大獎之一——愛明諾夫獎今年頒給中國清華大學的施一公教授。施一公身穿燕尾服走上領獎臺,接受瑞典國王的頒獎,接受現(xiàn)場200多位科學家的祝福與敬意。
愛明諾夫獎(Gregori Aminoff Prize)是由瑞典皇家學院于1979年設立頒發(fā)的國際獎項,用以獎勵世界范圍內(nèi)在晶體學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每年頒發(fā)給不超過3名科學家,個別年度空缺。施一公教授是2014年愛明諾夫獎的唯一獲獎人。
在頒獎典禮上,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諾貝爾基金會副主席Normark院士介紹,2014年是世界晶體學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Crystallography),因此,今年愛明諾夫獎的評選和頒獎更為隆重。Normark院士專門介紹了施一公教授的重要學術貢獻,并向他表示熱烈祝賀。
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Eric Lander教授做了“The Secrets of Human Genome”(“人類基因的秘密”)的學術前沿講座;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Sven Lidin做了題為“Does Crystallography blind us with images?”的科普講座,內(nèi)容圍繞晶體學發(fā)展史及其應用展望展開,闡釋了晶體學對生命科學與醫(yī)學發(fā)展的重大貢獻,對施一公教授杰出的學術成就給予充分肯定。
頒獎儀式后,瑞典皇家科學院在北歐博物館(Nordiska Museet)舉行了盛大的慶祝酒會及宴會,包括瑞典國王和王后、瑞典政府多位官員和眾多科學家在內(nèi)的人士共聚一堂,在熱烈的氣氛中交流心得,分享科學之美。
當?shù)貢r間4月1日,作為愛明諾夫獎慶;顒拥囊徊糠郑鸬淇_林斯卡醫(yī)學院將舉辦為期半天的專題學術研討會,施一公教授將做獲獎者專題報告,另外四位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和瑞典的科學家也將做相關領域的學術報告。
愛明諾夫獎自1979 年設立以來,有來自意大利、澳大利亞、法國、美國、以色列、日本、英國、瑞典、德國、荷蘭、奧地利、瑞士和中國13個國家的46名科學家榮膺該獎項。
瑞典皇家科學院創(chuàng)建于1739 年。自1901 年起,瑞典皇家科學院就開始負責每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評選,自 1968 年起,又加入了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jīng)濟學獎(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的評選。此外,瑞典皇家科學院還負責評選克拉福德獎(Crafoord Prize)、肖克獎(Rolf Schock Prizes)及愛明諾夫獎(Gregori Aminoff Prize)三項國際性大獎。
施一公教授是國際著名的結(jié)構(gòu)生物學家,2013年相繼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外籍成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多年來致力于細胞凋亡研究領域的研究。細胞凋亡又稱為程序性細胞死亡,是在所有多細胞生物發(fā)育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基本生命過程,與細胞分裂、分化等過程共同協(xié)同保證機體的健康和穩(wěn)定。細胞凋亡的異常是癌癥發(fā)生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揭示細胞凋亡的分子機理不僅可以加深對這一基本生命過程的了解,還能夠為開發(fā)新型抗癌藥物提供重要靶點和線索。自1998年以來,施一公領導的實驗室主要結(jié)合X-射線晶體結(jié)構(gòu)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手段,系統(tǒng)地研究了細胞凋亡的發(fā)生和調(diào)控機制。他們的科研成果不僅清晰地揭示了細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過程,根據(jù)其研究的一項科研專利也已被轉(zhuǎn)化為治療癌癥的新藥進入二期臨床試驗。
附:施一公 簡介
施一公1989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生物系,1990年赴美留學。1995年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物理博士學位,其后在紐約斯隆凱特林癌癥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獲聘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2001獲聘該校終身教職,2003年、2007年分別晉升為正教授、講席教授,曾是該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2008年入選美國霍華德休斯醫(yī)學中心(HHMI)研究員,因全時回中國工作而婉拒。
施一公自2003年起每年回到清華大學講學,幫助母校的生物學科建設,2006年底開始在清華大學建設實驗室,2007年實驗室開始運行。施一公2008年辭去普林斯頓大學的教職,全職全時回到清華大學工作。2009年至今,他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09年至2013年,他還兼任了清華大學醫(yī)學院常務副院長。
回國前,施一公教授主要致力于細胞凋亡研究,系統(tǒng)地揭示了細胞凋亡通路中關鍵調(diào)控步驟的分子機制。全職回到清華后, 他在繼續(xù)細胞凋亡研究的同時,開辟了與疾病相關的重要膜蛋白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以及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大分子機器組裝及調(diào)控這兩個結(jié)構(gòu)生物學的前沿研究方向,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施一公迄今發(fā)表學術論文140余篇,被SCI引用15000余次。他以通訊作者發(fā)表論文于Nature、Science、Cell 35篇,其中13篇以清華大學為通訊作者單位發(fā)表于2009年之后;其研究成果曾連續(xù)兩次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他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青年人才,其中十余人已經(jīng)在中國和美國獨立領導生物物理前沿研究的實驗室,并取得優(yōu)秀成果。施一公積極與國內(nèi)同行交流合作,共同推動我國在生物物理和結(jié)構(gòu)生物學相關領域的整體發(fā)展。
施一公教授的杰出成就獲得了國內(nèi)外學術界的充分認可。2003年他獲得國際蛋白學會頒發(fā)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是該獎項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裔科學家;他回國后先后獲得教育部長江講座教授、首批入選“千人計劃”特聘專家、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杰出成就獎及談家楨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等。2013年,施一公陸續(xù)入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AAS)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NAS)外籍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EMBO)外籍成員。2013年12月19日,施一公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一身三院士 一肩挑三
相關熱詞搜索:
施一公獲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 系首位獲獎中國學者 相關課程
- 上一篇:沒有了
- 下一篇:清華大學舉行2014年自主選拔復試